学科建设是高等学校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高等教育的本质特征与内在发展需求。加强学科建设、提高学科水平是实现学校“二次创业,分三步走”发展战略,把学校建成国内外知名高水平防灾特色大学的重要途径。根据《防灾科技学院关于加强学科建设的若干意见》、《防灾科技学院“十三五”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防灾科技学院“中央高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学科)和特色发展引导专项”管理办法(试行)》,学校设立“重点学科建设专项”,地球科学学院作为防灾科技学院的核心院系,积极加强学科建设,努力建设成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学院。第四纪地质于2018年成为防灾科技学院校级重点学科,第四纪资源与环境和新构造与地震是第四纪地质学的重要的两个研究方向。
第四纪地质学研究方向一:第四纪资源与环境
该重点学科将继续加强在第四纪资源与环境的学科方向研究,紧紧围绕新生代盆地演化、资源开发环境效应和(固体矿产和水合物)成矿作用机制研究等方面,不断探索与努力,积极了解学科前沿问题,跟踪学科热点问题。
学科(方向)负责人(带头人):姜纪沂 教授
学科团队基本情况 |
职称 /学位 |
正高 |
副高 |
中级 |
其他 |
博士 |
硕士 |
学士 |
其他 |
总人数 |
平均 年龄 |
人数 |
1 |
5 |
8 |
0 |
7 |
7 |
0 |
0 |
14 |
36 |
占总人 数比例 |
7.1% |
35.7% |
57.1% |
0 |
50% |
50% |
0 |
0 |
学科(方向)团队主要成员简表 |
姓名 |
学位 |
专业技 术职务 |
是否 研究生导师 |
备注 |
姜纪沂 |
博士 |
教授 |
是 |
责任人 |
谷洪彪 |
博士 |
副教授 |
是 |
|
孙珍军 |
博士 |
副教授 |
是 |
|
张莹 |
博士 |
副教授 |
是 |
|
刘晓燕 |
硕士 |
讲师 |
否 |
|
刘广虎 |
硕士 |
副教授 |
否 |
|
张丽莉 |
博士 |
讲师 |
否 |
|
李静 |
硕士 |
讲师 |
否 |
|
宋洋 |
博士 |
讲师 |
否 |
|
张艳 |
硕士 |
讲师 |
否 |
|
廖欣 |
硕士 |
副教授 |
否 |
|
张耀文 |
硕士 |
讲师 |
否 |
|
孔慧敏 |
硕士 |
讲师 |
否 |
|
王承洋 |
博士 |
讲师 |
否 |
|
1. 队伍建设
目前团队教授职称人数为1人,副教授人数为5人,讲师人数为7人,职称比例合理,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研究团队的壮大,可以通过人才引进和自身培养等方式。显然,自我培养高素质、高水平人才符合学校、学院的发展要求。通过三年的学科团队建设,力争培养教授职称人数2-3人,副教授职称人数增加2-3人,达到教授3人,副教授5人,讲师4人,培养博士1-2名的优秀队伍。主要建设内容如下:
细分团队成员具体研究方向,紧紧围绕新生代盆地演化、资源开发环境效应和(固体矿产和水合物)成矿作用机制研究等方面,不断探索与努力,积极了解学科前沿问题,跟踪学科热点问题。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逐渐形成稳定的、具有特色的学科研究团队。
2. 科学研究与学术成果
继续加强在第四纪资源与环境的学科方向研究,紧紧围绕新生代盆地演化、资源开发环境效应和(固体矿产和水合物)成矿作用机制研究等方面,继续深化与之相关的科学研究,继续积累学术成果;加强对外的学术交流和教学交流,鼓励团队成员定期参加培训及学术交流,提升成员自身的科学研究能力与水平;建立鼓励成员加强学术成果积累的制度,形成良性竞争机制,向名师看齐,高标准,严要求,申报国家级省部级等科研项目及社会服务项目,发表学术论文,进一步加强科研能力,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突出发展潜力的中青年教学和科研骨干,形成结构合理的教学梯队。
3. 人才培养(本科、研究生、行业培训)
加强教学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以教学工作为主线,立足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在积极学习习主席关于高校讲话精神及教育部关于师德师风建设文件,提高认识的基础上,团队教师始终把教书育人做为教师生涯的根本和核心任务,无论教授还是讲师,都坚持承担本科生教学任务,通过教学改革教学研究、教材编写、发表教学教改论文等方式,不断将前沿科研成果融入教学,不断更新和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4. 基地与资源条件建设
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实习实践教育,基地的建设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一项重要保障,也是学科建设与发展的一项重要环节。为了培养具有扎实理论知识,较强实践能力的综合性人才,本团队重点围绕学科的建设与发展、人才培养质量方面着手,加强相关实习基地建设。
主要表现在,继续加强与国土实物资料中心基地建设,继续深化合作,利用实物资料中心丰富的地质资料和实物资料,在实习环节严格按照国家标准,建设高质量的实习基地;继续拓展秦皇岛柳江实习基地实习内容,在第四纪地质、资和环境方面,扩展实习内容,充分发挥基地作用;开拓湖北秭归实习基地,积极联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和三峡大学,针对不同实习内容,开展第四纪地质与环境灾害调查实习,加强学生在环境及灾害方面的认识及防范与治理;开发与资源相关的实习基地,如矿产资源与矿山环境调查相关的实习内容;持续改善实践教学条件,扩建实验室,补充相应实验仪器设备。
第四纪地质学研究方向二:新构造与地震
该重点学科将继续加强新构造与地震学的发展,紧紧围绕新构造运动学研究、活动构造探测及地震安全评价等方面,不断探索与努力,积极了解学科前沿问题,跟踪学科热点问题。
学科(方向)负责人(带头人):沈军 研究员
学科团队基本情况 |
职称 /学位 |
正高 |
副高 |
中级 |
其他 |
博士 |
硕士 |
学士 |
其他 |
总人数 |
平均 年龄 |
人数 |
2 |
5 |
3 |
0 |
7 |
2 |
1 |
0 |
1 |
41 |
占总人数比例 |
20% |
50% |
30% |
0 |
70% |
50% |
0 |
0 |
学科(方向)团队主要成员简表 |
姓名 |
学位 |
专业技术职务 |
是否 研究生导师 |
备注 |
沈军 |
博士 |
教授 |
是 |
责任人 |
刘智荣 |
博士 |
副教授 |
是 |
|
余中元 |
博士 |
副教授 |
是 |
|
戴训也 |
硕士 |
讲师 |
否 |
|
于晓辉 |
硕士 |
讲师 |
否 |
|
袁四化 |
博士 |
副教授 |
是 |
|
白相东 |
博士 |
讲师 |
否 |
|
关成尧 |
博士 |
副教授 |
否 |
|
陆丽娜 |
博士 |
副教授 |
否 |
|
路鹏 |
学士 |
教授 |
否 |
|
1.队伍建设
经过3年的建设,建成以学科带头人为团队领导的新构造与地震学科方向的特色研究团队。学科建设期内资助1-2名青年教师到国内综合性、一流高校或科研院所深造学习。学科建设期满后,2名学科内教师获得职称晋升,1名学科内教师获得地质工程专业硕士指导教师资格;引进有活动构造和古地震方面专业背景的人才加入到学科建设中,为学科建设增添力量;鼓励青年教师积极进行学历深造,提高团队教师学历水平和科学研究能力;加强与行业内研究人员的合作交流,提高学科实践培养能力和更高的教学水平。
2.科学研究与学术成果
鼓励团队成员积极参与科研项目的申报工作,为新构造与地震学科的发展构建科技平台,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学科建设周期内争取申请1项国家级基金项目,2项省部级基金项目,年均实际取得科研经费20万,年均发表检索文章不低于1篇或核心期刊文章不低于3篇。
3. 人才培养(本科、研究生、行业培训)
依托学科优势特色和科研平台,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在教学改革中起示范带头作用,承担学院本科生和研究生及高层次学术骨干的培养任务。积极开拓实践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学科建设期间,为各级各类学生提供资金支持,鼓励学生参加与新构造与地震学科相关的学术交流和行业培训;充分利用科研和社会服务项目,将科研成果和科研活动融入教学,使科研项目成为重要的教学资源。
4. 基地与资源条件建设
实验室是重点学科必备的条件,继续加强现有实验室平台的建设,形成在国内具有较高指导名的实验室。
基地建设方面,首先,充分利用三河夏垫断裂活动构造研究场地,从断层性质、发育地层、构造活动性等等方面,系统的培养本科生和研究生。其次,创造条件参加中国地震局相关研究所研究生培养阶段的野外实践课程,掌握学科培养野外实践方法、内容,在全国范围寻找活动构造发育良好、交通便利的区域,开展地震地质及实习基地建设可行性分析。
购置适用于第四纪地质学教学和科研的小型仪器设备,充实现有实验室,与目前实际生产需要相结合,提高学科实践应用性,拓展学科服务领域。